序言
這是大師班的第二十一次啟程,領隊林家陽教授和團長諶濤教授帶領30位團員從東向西,飛越山川河流,橫跨北大西洋,去體會帝國的滄桑和領略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輝煌,去進行一次藝術創新和設計靈魂的對話。
如果細胞的科學定論成立: 用一年的時間,讓細胞自我更新98%,讓生命延續,人類繼續進化,那么,面對保守思潮及種種壓力,這種有精神、有目標、堅持不懈的藝術組織活動,是否會增強參與者的中國文化自信?更新設計藝術觀念,開闊國際設計視野?
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樣,我們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這次“大師班”的英倫之行,就是針對目前高等藝術設計領域和文創存在的幾大困惑:如培養目標和現行用人制度的矛盾;行政化、標準化管理和張揚藝術個性教育的矛盾;社會對畢業生能力的要求和現行教師自身經驗的矛盾;知識交叉時代和學校知識教育單一的矛盾;社會職業化和院校理想化教育的矛盾等種種挑戰,帶著困惑和立志改變這種現狀的決心我們來到了英國,來到了這個現代教育最發達的國度和皇家藝術學院……這所獲得QS國際設計高校綜合競爭實力連續三屆笫一的著名學府進行交流。力求通過這種身體力行、求法乎上的探索,借助今天無線網絡的傳播,喚起國內藝術設計同仁再次投入改革的決心,共同肩負使命,完成當代中國文化復興的史命,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有用的人才。
活動策劃:林家陽 諶 濤
活動顧問:劉 硙 章 超
組織單位:同濟大學設計藝術研究中心 / 師也文創
活動后援:張嬿雯 王亞琦
責編:王莉斯
主題報道一
皇家藝術學院的創新設計教育
撰文:沈京京
攝影:林家陽 / 項蔚
“大師班”第一站訪問了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該院兩大專業——創新工程設計系和建筑系負責人邁爾斯·彭寧頓(Miles Pennington)教授、哈里特·哈里斯(Harriet Harris)博士專門抽出自己假期的休息時間,為“大師班”學員們進行了學院及相關領域發展的主題演講,并且在皇家藝術學院長助理Kerry Royle女士的精心安排下,“大師班”學員們參觀了設計學院的工作坊與實驗室。此次訪問,學院的教授和工作人員對授課和接待工作都作了充分的準備,也為大家提供了可口的咖啡和茶點,讓大家初次感受到倫敦雖然是個常陰雨綿綿的城市,但是倫敦人的心卻溫暖至極。
21屆“大師班”學員首課在皇家藝術學院進行
一、皇家藝術學院設計創新教育的條件與資源
悠久的辦學歷史
坐落在倫敦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成立于1837年,距今已經有180年歷史,是全球唯一的全研究生制藝術院校,世界迄今歷史最悠久的藝術教育機構之一。由于學校的教學優勢,為全球造就了一大批設計教育和設計界的頂級人才,學院被譽為全球藝術與設計大師培養的搖籃。
多樣的研究領域
皇家藝術學院學院由藝術、人文、技術三大領域構成,設有建筑、設計、藝術、人文科學、傳播和材料學六個學院。學科的交叉,知識的多元,為研究生們提供了豐富的課程,這些知識結構也為學院達到培養設計界的精英和領袖人才提供了養分和創造了條件。
卓越的杰出校友
在QS世界大學排名“藝術與設計類”大學排名中,皇家藝術學院至今已連續多年冠冕全球設計院校綜合勢力全球第一位,有著橫跨三個世紀的杰出校友,學院的聲譽享譽全球。著名杰出校友包括曾設計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英國館——種子圣殿的Thomas Heatherwick;波普藝術代表大師Allen Jones;當今國際畫壇最具影響力的大師之一David Hockney;著名電影導演Ridley Scott;國際時尚品牌Burberry全球創意總監設計師Christopher Bailey及著名當代帽飾設計師Philip Treacy等。這些杰出的校友引領了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藝術、設計、影視和時尚的潮流。
豐富的行業合作
每年業界的合作伙伴都為該校各類項目、獎項及獎勵計劃提供資助。學院每年夏季畢業作品展是英國藝術及設計界的盛事之一,吸引了不計其數的潛在贊助商或雇主前來觀看。各專業均有不同程度的外部贊助,僅創新設計工程系就有索尼,諾基亞,福特,可口可樂,聯合利華、LG等合作伙伴。由于這些國際一流企業的介入,使得各學院的教學內涵更豐富,也為學生們走向社會構架了橋梁。
完備的教學資源
擁有齊備的實踐設備,如各種大中小型木材加工機、真空成型機、手持三維激光掃描儀、各類金屬加工器械……可實現3D打印技術、立體光刻技術、超薄層厚樹脂噴射成型技術、熔融沉積快速成型技術等。這樣的學生工作實驗室足以滿足這所千人學校在校學習的需求。對照國內的設計院校,絕大部分院校僅有少量的數字化實驗手段,且遠不能滿足學生們的需求,在基礎實驗手段方案少而又少,無法讓學生體驗和訓練動手能力。
學員們體驗了皇家藝術學院課程教學和實驗環節
對于古董和二手貨沒有特別偏好的你也沒關系,你可以繼續往Portobello的下街走,這里集中了大量海鮮飯、冰淇淋、水果沙拉、意大利餡餅等以小吃為主的東西,總有一款能滿足你。街頭上到處有賣唱的藝人,你可以一邊大快朵頤,一邊享受著美妙的音樂時光!
二、 皇家藝術學院實現創新設計教育的具體舉措
皇家藝術學院辦學的影響力和獲得國際上的公認在于學院明確的辦學理念和方向。為實現既定的目標和理想,學院重視院長的選拔,教室隊伍搭建,也十分重視教學和未來社會發展需求方面的研究,具體采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舉措:
找對人才能做對事
皇家藝術學院改革力度最大的莫過于連續兩屆不是聘用學者擔任學校的院長,而是大膽地啟用了業界在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大師擔此重任,推進學校的改革。喬納森·伊夫(Jonathan Ive)這位蘋果公司首席設計官被皇家藝術學院任命為新任校長,并于2017 年7月開始任職,此事件成為國際設計教育界關注的熱點。
皇家藝術學院執行校長保羅·湯普森(Paul Thompson)評論說:“我們很高興地歡迎Jonathan Ive先生擔任我們的新校長。 他是世界領先的設計師,他一直在創造創新和商業上成功的技術和設計,他的到來讓我們感到非常榮幸。現任校長喬納森·伊夫的任命體現了皇家藝術學院(RCA)對于追求卓越技術和設計理念的決心,并以此激勵學生和員工們,使我們能夠教育出下一代引領世界潮流的藝術家和設計師。”
喬納森·伊夫的任命恰逢皇家藝術學院在技術、科學和工程領域的擴展,正如學院正在增加以數字化為基礎的課程。喬納森·伊夫在英國BBC《今日》欄目的采訪中強調,在英國脫歐之后,很重要的是繼續歡迎“多元化人才”,以確保其設計和技術方面能夠與蘋果和谷歌等競爭……英國擁有設計教育的絕佳傳統,但隨著設計必須迎接新的挑戰,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我們總能做得更好,總有途徑能使設計和教育變得更加相關。
“找對人才能做對事”,皇家藝術學院這一明智舉措正是一般院校所無法做到的,新任校長伊夫的任命已經從真正意義上把學院和社會需求融為一體,也為學院實現“培養設計領袖”邁出了第一步。
老師有用才能培養有用的學生
皇家藝術學院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習慣,大量地引用社會上成功的人士擴充到教師隊伍中來,他們不一定是博士,但一定是行業的精英,學院也不斷地引入世界500強企業,以項目推進課堂教學,并讓社會有經驗的設計師來當擔指導,學生們在總共兩學年的學習中,尤其是前三個學期(第一年),幾乎是每個星期都要完成一個實戰課題,到了第二學年,結合畢設做一個實際的大課題,因此學生們十分收益。
學校的高度在于研究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
“我們處在一個風口浪尖,面臨著多方的挑戰,學校要研究未來發展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引領社會進步。”這是建筑學院哈里特·哈里斯(Harriet Harris)博士演講的主題演講,介紹城市設計所面對的問題,探討合適的解決方案。
Harriet博士認為,創建未來城市主要的難點在于伴隨著新增的人口,在未來即將到來的33年內,我們地球人要新增25億人口,這相當于每年建造一個新的英國和愛爾蘭,每周建造一個新的巴塞羅那,誰來建造設計?可能會是什么樣的生活質量?Harriet博士指出,在我們設計和建造方式上的主要技術變革;社會人口組成結構的重要轉變;所有的經濟都依賴于創造力、知識和革新,設計無疑首當其中。我們需要建筑師、城市規劃師、建造者,同時還需要服務設計師、汽車設計師、交通策劃師、社會科學家、開發者、軟件公司、銀行、工程師、特別是政府來進行合作。同樣,我們需要投資在研究上,把科技引入建筑和設計領域。
設計是主動的 我們在尋求跨界的合作
“我們堅信設計是一個動詞而不是一個名詞”創新設計工程系系主任邁爾斯·彭寧頓(Miles Pennington)教授如是說。他介紹到,創新設計工程系,作為皇家藝術學院與帝國理工合作辦學的雙碩士科系,已經擁有超過35年的歷史。這是一個囊括實驗探索、設計、工程和企業活動的領域。該科系鼓勵所有人關注社會現實問題,涉及先進科技并進行跨學科合作。邁爾斯·彭寧頓教授向我們介紹,他十分推崇美國現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Peter.F.Drucker)的名言—— “自從我們生活在了一個創新的年代,實踐教育就必須為行業準備一個或一種從來沒有存在過,無法被清晰定義的人”,這句話一直被作為創新設計工程系的辦系哲學。創新設計工程系尋求創造一種新型的設計師,它具有創新型思維,精湛的設計技巧和工程技術的掌握。他們的職責是充分利用創造力,通過設計提供社會和經濟效益,并通過創新實現商業成功。“我們堅信設計是一個動詞而不是一個名詞”揭示了皇家藝術學院的教學宗旨:鼓勵學生走出舒適的領域,不斷尋求創新。
交流會進入尾聲時林家陽教授提問:
是什么原因促使皇家藝術學院連續三年登上QS世界大學排名第一?
針對這個問題, Miles教授與Harriet博士回答,“我們通過校際交流,吸收了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的一流師生,因為他們的不同匯聚激發了我們的創新激情,所有人來這里都知道想要些什么,學院頂級藝術家師資們順應了學員的自主性、自發性,鼓勵學生用他們喜歡的學習方式來進行輕松的學習。我們非常幸運能夠吸引到一流的師資和優秀的學生。皇家藝術學院不僅僅是要為行業輸出人才,更要培養業界領袖。”根據2015年學院年度報告,畢業生中有48%的學生創立了自己的公司,這對于一個保守的英國來說,新一代有如此的闖勁是非常可喜的。
皇家藝術學院的執行校長Paul Thompson曾說,“皇家藝術學院具有高度的選擇性,只選擇最具有天賦的藝術家、設計師和學生,我們持續在設計,藝術,時尚和工程領域改變世界。”他的話也證實了皇家藝術學院成功的秘訣:設計改變世界,人才是第一位的。
交流活動后,雙方一起在教學樓門前合影留念
主題報道二
倫敦的“跳蚤文化”
撰文:付天文
攝影:林家陽 / 付天文
7月底的倫敦,用她秋天般的詩意迎來了第21屆中國設計大師班的學員。此次,我們選擇了倫敦諾丁山Portobello的跳蚤市集文化作為考察的首站,她的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早上9點,我們迎著牛毛細雨來到諾丁山街道,穿過一段極具小資情調的小巷后,就豁然開朗地看到開始延展開來的古董小攤鋪了。雖然很早,但這里有些攤鋪早已擠滿了一些淘客,受到氣氛的感染,我們也興奮地一頭扎進了淘寶之旅!
我們挨家挨戶地逛著,對每樣東西都充滿了新奇。這里的古董堪稱祖父祖母級的了,有錢幣、手表、鈴鐺、羊皮卷、雕塑、徽章、餐具、象棋、軍品、老相機、箱子、皮衣、項鏈、燭臺、木匠工具……好象是大英帝國輝煌歷史的濃縮!
我們過去以為,英國人是沒有什么市井文化的,看到現在這般景象,紳士名媛范兒的倫敦隱去了皇家貴族的高貴孤冷,取而代之的是逃出城門的鄰家女孩的親切。
在Portobello街頭上,讓我感受最深的異域風情,是隨處可見且從容不迫的街頭藝人,有彈木吉他的、有拉小提琴的、有表演雜技的,一曲曲慵懶的鄉村音樂或藍調將我們陶醉,他們的獻歌賣藝展現出的姿態無關于乞討納財,而是因為精神充盈富有,拿出來予人分享。
我們來到Portobello時恰逢周六。而每逢周六,那些職業的、業余的或者從別的市場趕來的小商販都來到Portobello街,他們的總數量應超過1000人。全長1公里的市場以路口切割分上街和下街,有古董、蔬菜水果、熟食和二手衣飾四部分,來買東西和看熱鬧的人潮把整條街擠得水泄不通。
周六開市這里人頭涌動熱鬧非凡
據說19世紀時,Portobello街已經是一個蔬菜水果市場。1940年代開始,這條街又逐漸吸引了做古董買賣的小商販。1999年的電影《諾丁山》里,朱麗婭?羅伯茨所飾演的好萊塢大明星就是在這里遇見了休?格蘭特扮演的落魄舊書商,Portobello街因為這部電影更廣為人知。
Portobello街的攤主大多數是倫敦當地的中老年人,帶著他們大半輩子的收藏品來這里展示和分享。有的氣定神閑地端坐在攤子一角,并不著急兜售商品,而是欣賞和分享著他們自己一生的收藏,展示著他們與眾不同的品位!有些攤主是由于失業才找到了這份工作。
團員浙江臺州剪紙藝術家柳懷瑾在該跳蚤市場發現并收藏的英國250年前精致微型剪刀
還有一部分攤主是移民,但仍然有相當多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甚至是從父母手中接過小攤的生意。比如我們遇見的一個攤主Andy Morant,他繼承父業專賣的那種大約食指長度的古董玩具小人,是從前英國兒童玩具箱里最常見的玩具,如今他清晰地記得自己已經在這里擺賣了25年又4個月了。以上這些攤主們能以此為生,但是大部分還都是富有不了,很多人居住在30—50公里以外的地方,為了趕集,他們從凌晨兩三點就出發,拉著貨車來到這里,匆匆搭建帳篷,迎接早市的到來,直到下午兩點以后,才閉市回家。
Andy Morant和他的小寶貝們
20年前,Portobello街還是一個不大的二手交易市場,隨著大規模復制商品生產時代的到來,買賣舊貨在英國非常的流行起來。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在這個什么都可以大規模生產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幾百年前這樣手工精致而又價錢便宜的舊物,它們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記錄著一種純粹的工匠精神。
林老師的收獲,百年工具只有10英磅一把
城市背景
皇家藝術學院主校區位于倫敦最繁華的市區,毗鄰海德公園與皇家阿爾伯特禮堂,周邊分布有皇家音樂學院、帝國理工,也有科學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藝術氛圍濃厚;學生們可享受都市豐富的文化生活并和行業保持零距離的交流,這對擴充學生社會知識非常重要。
我們要做逃出城宮的鄰家女孩
店主幾代人收藏的老縫紉機,猶如在英倫服飾的歷史中穿梭
一把會唱歌的木吉他,從容地把我們從Portobello帶到了美麗英國的鄉村田園
下午,大師班成員依依不舍離開Portobello趕赴下一站,這匆匆而過的跳蚤市場文化之旅,留給我們最深的感觸,就是覺得這兒的跳蚤市場打破了以物易物的買賣關系,這是一個經過長期沉淀而來的跳蚤市場,這里發生的一切更像是在分享已逝時光的經典故事,在推動和交流一種地域文化。
團員項蔚老師以400英鎊淘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精神食糧”,上世紀30年代生產的德國相機leica ernst leitz wetzlar
倫敦的跳蚤集市反映了這個城市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它的存在也反映了政府對這一文化的保護態度,更主要的是反映了這個城市的市民對民族文化有著特殊的感情和傳承意識及消費意識。這里也極像一個沒有距離的地球村落,讓全世界不同的人種、商品、智慧在這里相互碰撞,產生靈感的火花!我想這對我們思考中國迭生的跳蚤市場具有較大的參考意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網上采集的文章、圖片,出于對行業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文章涉嫌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向info@idform.cn進行反饋,核實無誤后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