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摘 要:杉浦康平青年時期接受日本本土設計教育,后在西德烏爾姆設計學院任教,回國將歐洲的理性主義與東方傳統文化相結合,基于建筑專業的學科背景,杉浦康平喜歡像設計建筑一樣對待現代書籍設計,創出一套自己的裝幀設計風格;從其大量的書籍設計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其東西融合的排版風格,匠心獨運的書脊設計和冷暖協調的色彩運用等三大書籍創作特色;杉浦康平拓寬了書籍裝幀設計的表現手法,不愧是亞洲現代書籍設計的先行者。
關鍵詞:杉浦康平;書籍設計;東西融合;書脊;冷暖
二戰以后,日本為了快速從戰敗的陰影中走出來,為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改善國民的生活質量,提升日本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他們將人力和物力全部投入到了經濟建設上來,因此也帶動了其產業設計的快速發展。日本善于模仿和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在日本戰后設計的開端,他們借鑒了歐美現代設計的成功經驗,但他們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在“拿來”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加入傳統,在吸收了他國優秀的設計成果的同時,又將本國的民族特色融入其中,從而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設計風格。20世紀50年代,他們又將歐美各國的知名設計師邀請到日本進行設計方面的講學。不僅如此,他們還讓本國的學生走出國門,去歐美國家留學深造,系統地學習他國的設計經驗。也正是在政府大力支持,民眾積極參與下,日本的現代設計開始茁壯成長。20世紀60年代,日本的工業設計,產品設計開始慢慢走向國際,這不僅帶動了日本經濟的高速前進,也讓日本的平面設計界得到迅猛的發展。杉浦康平作為現代書籍設計的先行者,在設計上敢于創新,并繼承傳統,將東西文化在書籍裝幀領域進行了完美融合。在設計理念上他自成一派,影響了日本眾多的平面設計師,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裝幀設計風格。
二、杉浦康平簡介
圖1杉浦康平
杉浦康平(圖1)(Sugiura Kohei,1932~)出生于日本東京,5歲時經歷了“盧溝橋事變”,少年時期由于戰爭的影響,他所接受的主要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教育。二戰后,1955年(23歲)他畢業于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建筑科,1964年(32歲)杉浦康平在西德烏爾姆設計學院(Ulm Institute of Design)擔任客座講師。在去烏爾姆之前,杉浦康平的設計方法側重運用“句法設計”,之后便轉向了對“語義學”的探討。 [1]在德國的教學體驗,讓杉浦康平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接受了西方的理性主義設計思想。他在1967年結束了烏爾姆學院的教學工作又重新回到日本,1972年(40歲)杉浦康平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委托,開始對印度、泰國、印尼等亞洲國家的文字進行深入研究。這次研究學習,從內心深處激發起杉浦康平對于亞洲視覺藝術文化的興趣,也由此開始了他的書籍裝幀設計的職業生涯。1979年(47歲)杉浦康平設計的一整套《教王護國寺藏傳真言院兩界曼荼羅》書籍作品被譽為裝幀設計界的精品。杉浦康平1980年(48歲)在東京西武美術館舉辦的“曼荼羅的出現與消亡”展覽,引起了日本平面設計界的廣泛關注,這使得他在后來榮獲了1982年“日本文化廳藝術選獎新人獎”和其他多項獎項。[2]1999年(67歲)他所著的《造型的誕生》中文版在中國發行并舉辦其個人學術講座,2004年(72歲)杉浦康平出席第一屆北京國際書籍設計家論壇并發表了重要演講。2006年(74歲)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發行了杉浦康平的著作《亞洲的書籍·文字與設計》、《疾風迅雷——杉浦康平雜志設計的半個世紀》的中文版。
現今已經是83歲高齡的杉浦康平依舊活躍在平面設計界的前沿,他的一生志在弘揚亞洲的藝術文化,并將其與書籍裝幀設計進行完美的融合,為此他也一直不斷的努力與探索著。
三、杉浦康平書籍設計作品簡析
杉浦康平的書籍裝幀設計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在日本他被譽為平面設計界的巨人,現代書籍藝術設計的先行者。[3]在他現今的所有平面設計作品中,無一例外地體現著他所理解的設計理念。建筑設計專業出生的他,在對于每本書或每本雜志的設計時,都像是在對一個立體空間進行剖析和設計。就如他的名言“一本書不是停滯某一凝固時間的靜止生命,而應該是構造和指引周圍環境有生命的元素。” [4](P.108)在對事物的觀察上,他更是極具創意地提出了“五感世界” 注1的理念,指出設計并不是單一的視覺問題,而是人全身心的感覺的創造活動。[5]他更是將自己的工作室命名為“Plus Eyes”,即“復眼”。這是因為杉浦康平患有嚴重的弱視,因此他比常人要多看到幾個太陽或月亮。也正是由于這一“缺陷”,他更加倡導用多感官多視角來觀察世界。帶著這些信念和堅持,杉浦康平辛苦地耕耘在書籍裝幀設計上,其作品中的很多設計方法和特色是值得我們每一位設計師深思與借鑒的。
1、東西融合的排版風格
杉浦康平上個世紀60年代在西德烏爾姆學院的任教經歷,讓他了解到西方的理性主義設計方法和理念,與此同時他也深深感受到東方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于是在后來的設計過程中,他試圖將濃郁的東方文化氣息與強烈的西方理性主義進行融合,并且也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尋找到東方文化的精髓并將其發揚光大。[4](P.108)正是這樣敢于創新的精神才讓其書籍裝幀作品在日本平面設計界享譽盛名。
我們可以發現,在杉浦的諸多作品中,很多版面的排版設計都是將瑞士的網格系統注2運用到日文特有的豎排格式中,他將西方規范化的編輯排版方式與東方神秘的混沌理論意識相結合,杉浦康平曾經說過他的設計是“悠游于秩序與混沌之間”。[6]如他在《銀花季刊》注3雜志上的封面設計便是對這一排版方式最好的闡述(見圖2、圖3)。在整個版面的中心插入一張圖片,其面積占整個版面的三分之一,給讀者視覺上更直觀的沖擊力,文字的編排是在網格基礎上,融匯傳統日文的豎排格式,跳躍似地分布在中心圖片四周,使得畫面更加具有活力和朝氣。
圖2 《銀花季刊》1
圖3 《銀花季刊》2
這種網格化的字體排版設計,還體現在杉浦對中國漢字在雜志封面設計中的運用。例如其雜志設計作品《游》的封面,主題為“萬物之間的相似率”。(見圖4)
圖4 《游》封面設計
整個版面都是所謂的“游”字(日文是“玩耍”之意),但是他把漢字模糊化了,他利用相似度的概念進行網格化排版,雖然整體看上去都是“游”字,實際上只是字形相似罷了,也是其混沌理論的又一次體現。杉浦認為無論是中國的漢字,亦或是日本的假名,相比較西方字母來說都更適合于網格化的豎形排版,這種傳統東方的縱向書寫方式讓人不由得感受到東方文化的源遠流長,這也是杉浦康平對于東西方文化“混沌與秩序”對比研究的重要成果。
2、匠心獨運的書脊設計
杉浦康平在書籍裝幀設計上有很深的造詣,就如同他對東西方文化的理解一樣,他以其獨有的設計方式讓現代書籍裝幀設計增添了諸多色彩,也為日本的平面設計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在他認為,他只是在憑借著自己的些許力量為亞洲視覺藝術添磚加瓦。因此,杉浦康平被譽為亞洲現代書籍設計的先行者,可謂名副其實。
圖5 《銀花季刊》的書脊設計
杉浦康平用對待建筑的態度,使得他將通常被認為以平面為主的雜志作為一個立體建筑進行設計。在他看來,只要是立體的東西它的所有空間都是可以利用的,所以,他又將關注點放到了書籍的切口處。從廣義上來講,一本書的切口也屬于書脊,只是后者為脊底,前者為脊頂。
當我們把手放在切口處,讓書頁自動翻動,可以快速瀏覽書中的全貌,由此也可以看出書有瞬間性的動畫特質。杉浦康平就是利用書的這種特性,將其運用到《全宇宙志》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設計效果,這也是《全宇宙志》的獨到之處。人們把手放在切口處,將切口向左傾倒,此時仙女座星云便會展現在眼前(見圖6);若將切口向右倒,出現的是弗萊姆斯蒂德星圖的一部分(見圖7)。兩種不同的圖像出現在切口上使讀者感受到另外一份驚喜和收獲,[7]這些巧妙和細心的書脊設計讓這本書成為了一本不折不扣掉進了宇宙世界的小小精靈。
圖6 仙女座星云圖
圖7 弗拉姆斯蒂德星圖
3、冷暖協調的色彩運用
杉浦康平在設計中對于顏色的運用繼承和弘揚了日本“浮世繪”的設計風格,鮮明的顏色對比,獨具特色的排版樣式,讓他的作品出現在讀者跟前時,不由得眼睛一亮,給人活潑明朗卻又耐人尋味的深刻印象。
縱觀杉浦康平的設計作品,不難發現其裝幀設計的顏色也多是以素雅冷艷的色調為主,更多的是強調其簡約的設計風格和可循環利用的材質。他在色彩的運用上,特點是強調冷暖色相的對比和融合,使得書籍裝幀畫面看起來生動且活潑。
例如在《傳聞的真相》中,他大面積地使用黃色作為背景色,而與此同時又將字體的顏色定為黃色的對比色——藍色。畫面中紅色與綠色的對比,黃色與藍色的對比巧妙地交織,如此恰當地將冷暖對比色相運用到裝幀設計中,加之斜角排版風格,讓整個畫面效果變得跳躍有趣(如圖8)。不僅如此,在杉浦康平所設計的一本期刊的內頁中(如圖9),他更是大膽地將紅色作為內頁背景色,選用白色作為其字體的顏色,這一紅一白的冷暖對比,再一次將冷暖顏色運用到了極致。
圖8 《傳聞的真相》
圖9 杉浦康平期刊內頁版式作品
四、結語
杉浦康平在雜志書籍設計領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他開啟了現代書籍設計的新紀元。是他毫不氣餒的努力和創新,才讓如今東方的書籍設計有了現在這樣一片新天地。他以其東西融合的排版風格,詮釋著他對于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喜愛;匠心獨運的書脊設計,體現了他對空間建筑藝術與平面裝幀設計相結合的追求與向往;冷暖協調的色彩運用,給予作品生動富有朝氣的色彩活力。他不僅拓寬了書籍裝幀設計的表現手法,更為日本平面設計的民族化表現方式開拓了一條道路。
一本書的書脊部分是一個很容易被遺忘的角落,我們平常看到一本書,平放在桌面上,跳入眼簾的首先是書籍的封面。然而,當書籍放入書架上時,這時候我們的關注點就落到了書脊之上。既然書脊具有一定的厚度,為何不將其利用起來。于是,杉浦康平將注意力放到了書脊的設計中。《銀花季刊》便是他在書脊設計上大膽創新的嘗試成果,從《銀花季刊》第54期開始,杉浦康平就將注意力放到了書脊的設計上。他將書脊上的文字設計推向裁切線的邊緣位置,將誤差控制在一毫米以內,這便有了我們所看到的上百本的《銀花季刊》書脊匯集在一起連成一道側面的風景。[4](P.109)(見圖5)。這一細節的表現將書籍裝幀設計往立體化的方向邁進了一步。也正是因為建筑設計專業出身,杉浦康平將建筑的結構之美賦予其中。自這之后,書脊設計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這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平面設計師將關注點放到了書脊的設計之上。
注釋
注1: 杉浦康平十分強調“觀察”在設計中的重要性,在他認為觀察除了用眼睛看之外,還可以用嘴巴“品嘗”,用耳朵“聆聽”,用鼻子“體味”,用舌頭“感受”。總之要調動多種感官去觀察這個世界,這就是杉浦康平所謂的“五感世界”。
注2: “網格系統”即“網格設計”,是版式設計的一種,產生于20世紀初葉的西歐諸國,完善于50年代的瑞士。網格設計風格的形成離不開現代派建筑對其深刻的影響,其國際風格特點是運用數學的比例關系,通過嚴格的計算,把版面劃分為統一尺寸的網格。
注3:《銀花季刊》是一本介紹日本傳統文化和亞洲民間藝術、工藝的季刊雜志。一年四冊,按季節分為春、夏、秋、冬等四個主題。
參考文獻
[1]汪燕翎.杉浦康平的亞洲視覺與烏爾姆設計學院[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60.
[2]蓋克嬌.生命的宇宙——日本設計家杉浦康平的書籍設計分析與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09:4. [3]胡虹.解構杉浦康平的雜志設計語言[J].包裝工程,2008(2):140.
[4]張卓爾.杉浦康平的東方美學情結與設計風格.[J].藝海,2012(10):108、109.
[5]薩木布拉.杉浦康平的設計思想[J]文藝爭鳴,2011(2):130.
[6]李瑛.杉浦康平雜志設計中的圖像和符號[J].包裝工程,2007(11):191.
[7]李棟,沈飛.書之脈動——杉浦康平的設計方法與哲學.[J].藝術設計研究,2012(2):89.
圖片來源
圖1:杉浦康平:
http://baike.baidu.com/view/941278.htm
圖2:《銀花季刊》封面設計(1):
http://art.china.cn/wangshangtongbuzhan/txt/2006-11/07/content_233308.htm
圖3:《銀花季刊》封面設計(2):
http://s2.sinaimg.cn/orignal/6330de60tc84971c16fd1&690
圖4:《游》封面設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66d9ef0100pvaz.html
圖5: 《銀花季刊》的書脊設計:
http://designboblee.blog.163.com/blog/static/19725123620137225414735/
圖6:仙女座星云圖:
http://www.douban.com/note/253715681/
圖7:弗拉姆斯蒂德星圖:
http://shijue.me/show_idea/53e19f148ddf87549d006bbb
圖8:《傳聞的真相》:
http://www.k1982.com/show/746135.htm
圖9:杉浦康平書籍期刊內文版式作品:
http://shijue.me/show_idea/53e19f148ddf87549d006bbb
作者:李靜 吳衛 (湖南工業大學 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A Brief Analysis Of Japan’s Book Master Kohei Sugiura Works
Li Jing Wu Wei
College Of Packaging Design,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
Abstract: Kohei Sugiura youth accept Japanese indigenous design education, in West Germany Ulm School of design teaching, will return the combination of European rationalism and the traditional oriental cultur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Kohei Sugiura, like like architectural design treats the modern book design, create a set of his own graphic design style, from the large number of book design works we can see the fusion of Typographic Style, ingenious spine design and well-being of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use of color and other books of the big three creative features; Kohei Sugiura, broaden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of the graphic design of a book, not the Kui is the forerunner of the modern book design in Asia.
Key words: Sugiura Yasuhira; book design; spine; cold fusion things
?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網上采集的文章、圖片,出于對行業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文章涉嫌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向info@idform.cn進行反饋,核實無誤后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