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節孝坊是中國古代獨特的建筑景觀小品,余家牌坊是湖南乃至全國石雕牌坊中的精品;余家牌坊為六柱三間式,整體呈“>一<”型布局,建筑結構嚴謹巧妙;余家牌坊主要是以龍鳳、人物、祥獸、花鳥及植物為牌坊梁柱的主要裝飾紋樣,襯托著正間的三個主要的字牌,紋飾生動靈秀繁復,雕刻手法細致獨到,整體氣勢雄偉端莊;余家牌坊的現實意義就是其傳統禮教的教化作用,是道德楷模的“形象工程”,直到今天余家牌坊對當地人民的教化作用是積極而有效的。
關鍵詞:節孝坊;余家牌坊;石雕藝術;禮制傳統;教化
據《辭海》記載:牌坊,是中國古代一種門架式的建筑物,可在其額枋上刻題書字,俗稱字牌,字牌上多為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教的內容。[1]牌坊也有稱牌樓的,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建筑形式,因其特殊的社會功能、獨特的外形和審美價值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標志之一,是代表華夏文明的重要人文景觀建筑,對研究中國傳統建筑及裝飾文化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在中國古代建筑分類中,牌坊被分為次要建筑或小品建筑,[2]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它的價值不像主要建筑那樣突顯,以至于人們對它的關注較少,直到近年來隨著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對牌坊的研究才漸漸多了起來。
在澧陽平原上,矗立著一座牌坊——余家牌坊,170多年來它經歷了無數風吹雨打和人為破壞,但幸運的是今天的人們還能一睹它的風采。余家牌坊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縣車溪鄉牌樓村,是清道光年間孝子余曰稟為感其母養育之恩而建造的。據《直隸澧州①志》記載:貢生余繼泰之妻羅氏,因夫早故,24歲便守節,育有二子。長子早卒,次子余曰亶官至州同②(正五品),后澧州鄉紳聯名向湖南撫院建議為余曰亶之母余羅氏建節孝坊③,道光皇帝準予建坊,但資金自籌。余家后人耗散資產,從清道光九年(1829年)奠基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竣工,共費時十四年,終于將牌坊建成。[3]
湖南目前現存的石雕牌坊中,余家牌坊應該算是其中最為精美華麗的藝術品之一了,也是全國石雕牌坊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由于南方普遍氣候潮濕,所以石雕牌坊的數量遠多于木質牌坊,余家牌坊整體由祁陽白石雕刻而成,平面呈“>一<”型布局,建筑結構構思精巧,受力科學,充分發揮了石材的特性。整座牌坊雕刻有龍鳳、人物、祥獸、花鳥及植物等各類紋飾,大方端莊又不失靈動。
1.牌坊的建筑結構
湖南的地勢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部低平,形成了海拔多在50米以下的洞庭湖平原,湘北地區整體上也呈兩頭高中間低的地勢。[4]由于湖南地區普遍地勢低平,氣候潮濕,木材易腐爛變質,而紀念性建筑必須能長久保存,所以湖南地區多石制牌樓,但也有部分地區還保留有完整的木制牌樓,如湖南寧遠的李世南、大界村、東安頭村、路亭村等木牌坊。
圖1 余家牌坊
吳衛攝 2006年
余家牌坊整體由祁陽白石雕刻而成(一說湖南祁陽縣境內并無白石,據余澤元老人聽上輩人說,實乃祁陽縣一大戶人家購自外地后再轉讓給余府的[5]),牌坊為榫卯結構,遠看似一座漢白玉雕成的牌坊,極為通透端莊。牌坊坐北朝南,為六柱三間式,高三層,計12.7米,東西面闊8米,南北進深5米,四面都作“八”字形,整體呈“>一<”型布局[6](見圖1)。牌坊通體透雕和浮雕結合,雕刻有龍鳳、人物、祥獸、花鳥及植物等紋飾圖案,形態生動,極富神韻。如今“>一<”型布局的六柱三間石牌樓在今天的湖南境內也不多見了,這種牌樓比“一”字型四柱三間結構的牌樓更為合理,抗側推能力更強,大大增加了牌坊結構的 穩固性,但造價也大大地增加了。
圖6 “龍飛”“鳳舞”字牌 吳衛攝 2015年
圖2 余家牌坊麒麟夾柱石 吳衛攝 2015年
牌坊下部六根石柱兩旁夾柱石上的圓雕有四獅、四象和四麒麟(見圖2),在湖南的牌坊中,把麒麟作為夾柱石上的圓雕吉祥物十分罕見,在考察完余家牌坊之后筆者在澧縣文廟的柱座上也看到了相同形制的麒麟形象(見圖3),可見在古澧州這種裝飾手法并不只在余家牌坊的夾柱石雕刻中出現。注意麒麟上龍樣的鱗紋,而其他四根柱子旁夾柱石上的獅子和大象則都沒有鱗紋。而且麒麟所護佑的兩根石柱上刻的都是龍和鳳的紋樣,頂層上有“圣旨”的字牌,標明是來自皇帝的圣諭,是皇帝御旨才允許余家人修建的,它代表的是來自皇帝的禮遇和權威。
圖3 澧縣文廟圓雕麒麟柱座
吳衛攝 2015年
在考察中發現麒麟、獅子和大象這三種動物的圓雕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最明顯的是麒麟的腿腳處(見圖2),起初筆者以為是因為夾柱石靠近底座所以才損壞嚴重,后來牌坊守護者張老解釋說這些動物缺損是有故事的。傳說以前牌坊附近農田里的莊稼年年都收成很好,但自從牌坊建成后,附近的莊稼總在不知不覺中被損壞,當地農民認為是守護牌坊的動物晚上活過來偷吃莊稼造成的,有老百姓還發現這些調皮動物的身影,于是人們就把它們的雙腿打壞,甚至鑿掉牙齒和眼睛,讓它們再也無法出來偷吃莊稼。當然,在我們今天看來,只能是一種美麗的說辭了。
2.牌坊的裝飾藝術
余家牌坊雖然歷經170多年風吹雨打和人為破壞的考驗,也有一部分部件破損或缺失,對文物保護造成了遺憾,但這些并沒有影響世人感受這座古老牌坊的藝術魅力。余家牌坊端莊雄偉,造型巧妙,裝飾華麗,雕刻手法細致入微且多樣化,裝飾圖案題材豐富,人物造型優美生動,花草鳥獸的形象都被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余家牌坊的頂層正脊兩端用鰲魚做鴟吻吞脊,這對鰲魚鴟吻造型別具風格,連著正脊龍骨部分是鰲魚形制,而其翹起的尾部卻是塑造成龍頭的樣式,這種鴟吻在南方地區正脊獸吻中較少見到。其余戧脊和角脊上均為鰲魚翹尾。每層屋檐下面把沉重的斗拱部分替換成雀替與檐枋樣式,而且將檐枋雕成漏窗。頂層屋檐下有四垛斗拱,中間兩垛正中為透雕的龍紋圣旨御匾,兩旁有一對鏤空透雕麒麟圖案;第二層屋檐下有兩垛斗拱,其間則是浮雕了多只大象,而且坐斗內和檐楣上也刻有大象,眾多浮雕大象其實就是寓意“萬象更新”“萬象朝賀”,筆者以為余家牌坊這種雕刻大象的手法是至為精致也最為罕見的(柱礎底座上也刻有大象的身影);第一層屋檐下也是兩垛斗拱,其間是鏤雕的獅子群,可以看到坐斗內也刻的是獅子。這樣頂層為麒麟、二層為大象、第一層為獅子,正好就與地面上夾柱石上的麒麟、大象和獅子上下實現了完美的呼應關系,令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匠心獨運。
圖4 余家牌坊的字牌 吳衛攝 2015年
牌坊正間額枋枋心上刻有字牌(見圖4),字牌有三部分組成,一是圣旨,二是旌表全文(正間上枋心),三是節孝坊(正間下枋心)。字牌是牌坊存在的重要誘因,牌坊是字牌的存在載體,牌坊就是為了承載這些字牌的坊架。如上文提到的頂層屋檐下雕刻著“圣旨”二字的御匾,周圍以高浮雕呈“五龍捧圣”之勢,此匾的作用是表示牌坊的建造得到了皇帝的批準,象征至高無上的皇權。往下用楷書刻有180多字記載著湖南撫院請旨準建旌表余羅氏全文的字牌。[5]牌坊正間中部字牌刻有“節孝坊”三個大字,大字右側刻有“旌表貢生余繼泰之妻羅氏”字樣,左側刻著“皇清道光廿三年歲次癸卯吉旦揀石修建”,南北兩面的字牌內容是完全相同的。在“旌表全文”和“節孝坊”兩塊字牌上下是三條刻有人物群賢的橫枋。在第二層屋檐東西兩側,均鑲嵌著刻有“樓龍鳳閣”(應讀作“龍樓鳳閣”)四字的字牌,字牌上鏤刻著一對鳳凰。而第一層次間屋檐下字牌東側右枋心刻有“龍翔”、西側左枋心刻有“鳳翥”字樣(見圖5),字牌上深浮雕有三只鳳凰,正展翅飛翔,以卷云紋樣將三只鳳凰串聯起來,字牌下則是一龍一鳳,四目相望。“龍翔鳳翥”這個中國成語的意思就是龍飛鳳舞、神采飛揚的喜慶狀貌。有趣的是刻有“龍翔”字牌的背面,即牌坊的側面則刻有“龍飛”二字,而“鳳翥”字牌的背面卻刻著“鳳舞”(見圖6),合起來就是南北向的“龍飛鳳舞”和東西向的“龍翔鳳翥”,是一樣的寓意。
牌坊正間兩立柱四面均刻有龍穿云紋,其中,二層以上為透雕工藝,底層則為深浮雕雕刻手法,而這第一層深浮雕與二三層立柱的透雕龍紋表現手法不同,充分體現出設計者綜合考慮了牌坊的受力、風負荷和視覺虛實等多方面的因素。次間立柱南北面為龍鳳紋,東西面為龍紋,雕刻形式與正間一致。
圖5 “龍翔”“鳳翥”字牌 吳衛攝 2015年
如前所述,余家牌坊每一根立柱和梁枋都附有精美雕刻,雕刻題材大多為龍鳳等吉祥物。余家牌坊上龍與鳳的紋樣布置有一個規律,就是縱向部分的柱子上多為龍,而橫向部分的梁枋多為鳳,梁枋上鳳凰盤旋起舞,給人以女性的柔美之感,與立柱上神龍穿云翱翔的陽剛之氣形成呼應(見圖5),也正是上面提到的“龍飛鳳舞”“龍翔鳳翥”的圖形化寫照。龍與鳳象征帝王的屬性之物,寓意帝王賜予的無上榮耀,鳳凰更是母性的象征,在這里暗指母親辛苦守節養育子女的偉大。
余家牌坊立面富于變化,高寬比例合理,沉穩之中又有生動靈秀之感。余家牌坊屋頂分為三層,東西三重飛檐對稱分布,其屋頂形制為廡殿頂,頂層和二層的屋脊上分別有三個重檐方亭作為寶頂,據牌坊現守護者張老說,最初寶頂上還放置有一金鼎,但早已不存在。牌坊上大量使用了鏤空透雕的裝飾手法,有效地減輕了牌坊上部的重量,使牌坊受力更加合理,對于減弱風力對牌坊的影響也有好處。牌坊下部多采用浮雕的裝飾手法,這種上部透雕、下部浮雕的設計使整座牌坊不但受力科學,而且不顯得頭重腳輕,符合虛實相配的審美要求,設計者的種種考慮已經把牌坊的實用性與裝飾性進行了完美的統一。
牌坊下部六根石柱分別鑲嵌在兩塊夾柱石之間,其下為一塊整的基座條石,每個夾柱石上有一個吉祥物,分別是麒麟、獅子和大象(獅子與大象作為夾柱石筆者在廣東韶關的南華禪寺牌坊中也見過類似的做法),雕刻者有意將三種動物的形象近似化,視覺上更顯得協調自然。那六塊基座條石大小一致、型制相同,圖案風格和裝飾效果較為統一,類似一塊方巾對角覆蓋在底座上,方巾內的紋樣多為植物和飛禽走獸,而底座上則為夔龍紋樣,特別是底座短邊一般是刻著一對夔龍含著仙草相向而立。
在中國古代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節孝牌坊這種中國獨有的建筑類型是封建禮教的象征之一,是傳統禮制文化的產物。在古代的中國,立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舉,對于當時的人們來說是賜予個人最高規格的榮譽,是古人修身的最高追求。牌坊有很多種類,用以旌表嘉獎功臣、良將、名賢、科第、節婦、孝子、善人、義士和長壽老人等。[7]在封建社會中,牌坊的教化作用影響廣泛,一座座的牌坊就是一個個的道德楷模,指引后人效仿他們做人行事、積善育德,這種教化手段對維護當時的統治秩序和推崇封建禮教起到了積極作用。節孝牌坊一方面體現婦女貞潔守節和母慈子孝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也是封建統治階級束縛婦女的見證。在我國封建社會中,節孝牌坊或者貞節牌坊是各類宣傳封建禮教的牌坊中數量最多的種類。舊時的女人社會地位低,對于守節,有些婦女是自愿,也有很多婦女是因為時勢壓迫而無法反抗的被動之舉。傳說節婦們在每個難熬的夜晚,在黑暗中會抓一把銅錢或者豆子灑在地上,再一個個摸索著撿起來,反復如此直到精疲力盡而入睡,節婦背后的辛酸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但無論如何,她們對子孫及家族的奉獻精神是偉大的,值得尊敬和頌揚,且具有深刻的教化寓意。
傳說最初澧州鄉紳們上奏為余母建的這座節孝牌坊,在安裝過程中還出現過一個小小的插曲:牌坊各個部件雕刻完畢以后,將部件吊上去拼裝快到完工時,刻有節孝坊的石梁枋卻怎么也上不去,于是余曰亶對母親的貞潔心生疑竇,去找母親證實。余羅氏指天發誓絕無背叛其父之舉,仔細思量后說唯獨有一次偷看了公雞和母雞的交配,真是令人諦笑皆非。此后,余曰亶跪在牌坊前發誓如果母親不貞潔,他愿立刻死在牌坊下,結果部件成功拼合才終于完工,于是貞潔和孝行都得到了考驗。這種傳說并不是余家牌坊才有,陜南納溪河畔湯劉氏建牌坊時也有類似的傳說,[8]傳說中這種情況完全可能是人為的,從側面印證了舊時婦女的社會地位低下,辛苦守節幾十年還可能被造謠中傷,但所幸節婦們都經受住了時間和流言的考驗。
余家牌坊是節孝牌坊,170多年來它給當地人民樹立了一個婦女貞潔守節和尊老孝老的典范,據張老說,到現在當地人們還是很看重孝文化,遵循并踐行孝文化。考察時筆者看到正對著牌坊的一戶人家大門兩側有一副對聯,內容也是關于孝道的,“秉承世禮百善孝為先,順應民風千情和最貴”,可見余家牌坊對周圍民眾所起到的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是很成功的,傳統孝道文化也正是需要我們今天所大力弘揚的。
余家牌坊建筑結構科學嚴謹,紋飾生動靈秀,雕刻手法細致獨到,特別是它幾乎把所有的石刻技法都用到了,涵蓋了陰線刻紋、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各種雕刻手法,整體造型生動大氣,裝飾上體現了對稱均衡,多樣統一的美學理念,是湖南乃至全國石制牌坊中的翹楚。自明清以來,牌坊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教化人民,給人們樹立道德楷模的“形象工程”,直到今天余家牌坊對當地人民的教化作用還是很積極的。雖然牌坊束縛了婦女追求個人幸福的權利,但節婦為兒女和家族做出貢獻得到褒獎卻是值得肯定和稱頌的。
無論現今世人如何看待牌坊背后的故事,但牌坊是中國古代獨特的文化現象,牌坊代表的是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符號,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對于研究傳統紋樣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如今牌坊的價值已經得到高度重視,各地政府和百姓對此類文物的保護意識也越來越高,而現在人們要做的是如何保護好這些文物,發掘并傳承它們的文化價值,保護牌坊并讓它為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發揮應有的價值。
注釋
①直隸澧州:清雍正7年(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屬岳常澧道,其州治便設在澧州(即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澧縣)。
②州同:官名,清代知州的佐官。屬于直隸州的,由于直隸州的知州地位與知府平行,所以相當于同知,為正五品官,因此,可判斷余曰亶為五品官。
③節孝坊:古時經官府奏準為表揚節婦孝子而立的牌坊,一般來說是表彰母子的,其中母親喪夫守節,孝敬公婆,撫養子女,而且是子嗣中有人取得了功名的,具備這兩個條件的才能授予“節孝坊”的榮譽稱號,一般由州府上報朝廷,由皇帝賜予圣旨準建的。
參考文獻
[1]辭海:第六版彩圖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09):1701.
[2]楊立果.湖南傳統牌樓建筑藝術研究[D].湖南大學,2012(05):1.
[3]百度百科:余家牌坊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8f_-JKqOtLPx6nebQLqa4GNEMgs1YmmPAJDosNe-fDE1pqLYuv71ZQnWuoTt9txj4AoY9f4EpzeFtEKyp-_Ux_
[4]百度百科:湖南地勢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NbPuSmfJWagNgpYVlwDArQyvLNpsJRkOJsOiQsbKrN7TmwLBsRAr4pU3sQzwyIbsNNGQf_zSW9x-wY47xJb4_
[5]互動百科:余家牌坊
http://www.baike.com/wiki/%E4%BD%99%E5%AE%B6%E7%89%8C%E5%9D%8A
[6]胡剛.湖南石雕牌坊及其裝飾設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06):46.
[7]李克克.單縣節孝牌坊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0(06):13.
[8]吳克敬.吳克敬作品(7篇)[J].延安文學,2005(04):66-67.
作者:吳 衛 彭子彧
(湖南工業大學 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作者簡介
1、吳衛(1967~),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博士,曾于1988~1990年留學日本千葉大學デザイン學科。曾任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院長,現為湖南工業大學研究生處處長、湖南省包裝設計藝術與技術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分會委員、中國包裝聯合會包裝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湖南省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現主要從事傳統藝術符號和高校藝術教育理論研究。通訊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區泰山路88號湖南工業大學研究生處,412007。
2、彭子彧(1990~),女,湖南常德人,2013年畢業于廣州大學工業設計專業,現為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13級研究生,主修視覺傳達設計。通訊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湖南工業大學河西校區學生宿舍22棟521室,412007。TEL:18867316906。
* 項目名稱:2014年1月-2016年12月湖南工業大學2013年研究生精品課程《設計藝術原理》,項目編號:KC1302。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網上采集的文章、圖片,出于對行業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文章涉嫌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向info@idform.cn進行反饋,核實無誤后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