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通過分子、生化和遺傳學等方法,發現RDV侵染后,水稻生長素含量升高,同時外源施加生長素促進OsIAA10蛋白的降解,解除了OsIAA10對其結合的OsARF轉錄因子的抑制增強水稻對病毒的抗性。
研究人員通過進一步的原位實驗詳細分析了反應中各組分的微波吸收能力,成功揭示了超快微波合成背后的靶向能量傳輸引發化學反應的機理:微波能量可以通過與極化分子水合鋰離子及帶有未成對自旋電子的過渡金屬離子的共振相互作用,精確地將能量傳遞到反應物中,提升反應物的內部動能而對環境反應溫度影響不大,從而加快了固液界面處的鋰離子插入速率和晶體的相結構演化,最終實現了層狀正極材料的...
研究發現,PM2.5短期暴露增加顯著改變了白三烯、單羥基類多不飽和脂肪酸、二羥基類多不飽和脂肪酸、前列腺素等氧化脂的體內濃度水平;研究同時發現了超細顆粒物暴露增加與氧化脂濃度變化的穩健關聯。這些結果表明,由多不飽和脂肪酸代謝產生的氧化脂可能是大氣PM2.5暴露的重要生物標志物。
研究團隊在觀測GN-z11的光譜時,還探測到來自該星系方向的一次爆發。該爆發表現為一明亮的近紅外光譜,持續時間短于三分鐘。這是一次低概率事件。光譜包含明顯的大氣吸收成分,表明爆發信號來自地球大氣層外。
課題組采用了多種含有生物正交官能團的化學探針,對脂質、聚糖、蛋白質、核酸、小分子等多種生物分子進行Click-ExM成像,并將該技術應用于原代細胞和腦組織切片等生物體系中,其中首次實現了對多種脂質、聚糖以及小分子的ExM成像。
科研團隊發展了一系列稠環電子受體的分子設計策略,通過稠環核工程、橋連工程、端基工程和側鏈工程調制分子光電性質,揭示了構效關系;發現了有別于富勒烯受體的新的器件物理與光物理機制;制備了高性能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和有機-無機雜化太陽能電池。
課題組通過分析不同亞群細胞之間的差異表達基因,并借助發育學研究提供的線索,發現抑制EGF信號通路或激活PKC-ERK/MAPK信號通路能夠分別提高肝實質細胞和膽管上皮細胞的分化效率,得到純度更高的終末分化細胞。
近日,陳雷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報道了哺乳動物NALCN-FAM155A亞通道復合體的2.65?高分辨結構。本項研究通過結構生物學技術,觀測到了哺乳動物NALCN-FAM155A亞復合體的高分辨結構,為深入理解NALCN的鈉離子選擇性、胞外鈣離子阻塞和電壓調節特性等奠定了基礎。
研究組在Cell Discovery雜志發表研究論文,報道了人源DNA復制起始復合物ORC組裝過程中兩個關鍵復合物ORC2-5和ORC1-5的冷凍電鏡結構,從結構上部分闡釋了人源復制起點識別復合物ORC的分步組裝和逐步激活的分子機制。
相比于現有的其他熒光成像技術,此次自主研發的SPOT技術利用六張原始圖像即可獲得熒光強度、光譜和偏振多個維度信息,成像速度快,可實時觀測亞細胞器的動態變化。該技術良好的光學層切能力同時提高了偏振探測精度和光譜探測精度,首次利用光學成像技術得到亞細胞器內部的脂質異質性動態,對脂質極性和位相進行量化觀察。
課題組以迪茨氏屬菌為模式菌株,比較系統地研究了其降解烷烴和適應環境的分子機制。迪茨氏屬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分離環境復雜多樣,具有較強的耐鹽、耐堿的能力。通過泛基因分析和生理實驗驗證該屬細菌具有廣譜的烷烴降解能力和良好的高鹽、高堿耐受能力。
團隊通過合成一種Ni摻雜的α-MnO2,運用實驗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相結合,發現調控結構可以提升質子(H+)傳輸(基于Grotthuss質子傳輸機理)速率,提高氫離子和鋅離子嵌入量,提升水系Zn-MnO2二次電池的能量密度。
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基于腫瘤微環境“解鎖”的具有納米酶活性的多功能磁性納米診療探針Ag2S@Fe2C-DSPE-PEG-iRGD。開發的這種納米酶不僅具有光熱性質,而且在腫瘤微環境的刺激下能有效地產生活性氧。該納米酶在近紅外二區熒光成像和磁共振成像中也顯示出了優異的成像性能,可用于體內可視化追蹤。
通過該研究,我們認識到盡管植物的基因表達能快速響應外界機械碰觸,但當機械碰觸撤去后,基因表達水平會恢復正常,無法引起植物細胞的形態改變。因此,在先前冬性植物的表觀遺傳修飾機制,捕蠅草的鈣離子濃度機制的基礎上,我們對植物“記憶”形成的機制又有了新的認識,即接觸形態建成的細胞壁重塑機制。
第一項研究成果為開發一種“抗乏氧氟碳硅質體納米?!?,用以實現氧氣和化療藥物阿霉素(DOX)在腫瘤區域的定點可控遞送。第二項研究成果為研制了新型“抗乏氧卟啉-氟碳納米?!?,有助于高效的實現光敏劑和氧氣的同步輸送。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CS Nano。
研究從遺傳學層面為發現致病基因提供了新思路:匯聚GWAS中發現的微弱變異與孟德爾病的單基因突變至共同的生物學過程,則有可能發現具有強大功能的未知基因。
研究發現,餐飲煙氣通過形成醇羥基與過氧化物等加氧過程生成低氧化性的二次有機氣溶膠,氧碳比僅為0.29—0.41。不同氧化程度下,餐飲源排放對一次與二次有機氣溶膠的貢獻呈現動態變化,二次有機氣溶膠生成潛勢較低,餐飲源一次排放與二次生成的有機氣溶膠含量相當。
研究利用秀麗線蟲為模型,通過構建可以響應饑餓的熒光報告體系進行遺傳篩選,發現轉錄調控蛋白HLH-11在饑餓引起脂質分解的過程中起了關鍵的調控作用:HLH-11對脂質分解相關基因的表達具有轉錄抑制作用。
本研究首次報道并從半導體能帶和自由基光化學理論闡釋了陸地熱泉系統中豐富的自然硫礦物促進無機碳向有機碳的高效轉化。地表自然硫轉化太陽能產生的光電子能量,是目前所發現的最高的礦物光電子能量,不僅能直接還原CO2分子,還可能催化其它生命基礎物質的合成。
合作團隊提出一類基本的精確可解準周期模型,并提出可以基于拉曼光晶格實現。這類模型出現數目可控的偶數條遷移率邊,其基本特性超越過去已知的具有精確遷移率邊的其它模型。這項研究發表在近期的《物理評論快報》上。